C++观察者模式如何设计 使用现代C++实现事件通知机制

传统的观察者模式在现代c++++中显得笨拙,主要体现在类型耦合、生命周期管理困难和样板代码过多。1. 类型耦合:update方法签名固定,难以传递不同类型的数据,需大量接口强制类型转换;2. 生命周期管理:主题持有裸指针,易导致悬空指针和程序崩溃;3. 样板代码:每个观察者都必须继承基类并实现虚函数,增加冗余代码。现代c++通过std::functionLambda表达式和智能指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升了灵活性与安全性。

C++观察者模式如何设计 使用现代C++实现事件通知机制

C++中设计观察者模式,核心在于构建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在现代C++的语境下,我们不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纯虚函数接口和裸指针,而是可以巧妙地利用C++11及更高版本提供的特性,如

std::function

、lambda表达式以及智能指针,来构建一个既安全又灵活的事件通知机制。这不仅能避免许多经典问题,比如内存泄漏或悬空指针,还能让代码写起来更优雅,更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

C++观察者模式如何设计 使用现代C++实现事件通知机制

解决方案

设计现代C++观察者模式,我们通常会定义一个“主题”(Subject)类和一个“观察者”(Observer)概念。主题负责维护一个观察者列表,并在自身状态改变时通知它们。观察者则注册到主题上,并提供一个回调方法来接收通知。

C++观察者模式如何设计 使用现代C++实现事件通知机制

核心设计思路:

立即学习C++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1. 主题(Subject)类:

    C++观察者模式如何设计 使用现代C++实现事件通知机制

    • 维护一个观察者列表。这个列表最好使用
      std::vector<std::weak_ptr<CallbackType>>

      ,其中

      CallbackType

      可以是

      std::function<void(Args...)>

      ,这样既能处理观察者的生命周期问题,又能保持回调的通用性。

    • 提供
      attach

      (注册观察者)和

      detach

      (移除观察者)方法。

    • 提供
      notify

      方法,遍历列表并调用每个观察者的回调。

  2. 观察者(Observer)概念:

    • 不再强制定义一个纯虚基类,而是通过提供一个可调用的对象(如lambda、函数指针或
      std::function

      包装的成员函数)来作为回调。

    • 如果观察者是一个对象,它通常会持有主题的
      std::shared_ptr

      (或者一个

      std::weak_ptr

      以避免循环引用,如果主题也持有观察者的

      shared_ptr

      )。

代码示例骨架: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functional> #include <memory> // For std::shared_ptr, std::weak_ptr #include <algorithm> // For std::remove_if  // 定义一个通用的事件数据结构,或者直接传递可变参数 struct EventData {     std::string message;     int value; };  // Subject类 class Subject { public:     // 回调类型,这里以EventData为例,也可以是void()或其它签名     using Callback = std::function<void(const EventData&)>;      // 注册观察者:返回一个shared_ptr,方便外部管理其生命周期,     // 内部存储weak_ptr,避免循环引用和悬空指针     std::shared_ptr<Callback> attach(Callback cb) {         auto shared_cb = std::make_shared<Callback>(std::move(cb));         observers_.push_back(std::weak_ptr<Callback>(shared_cb));         // 清理无效的弱指针(已销毁的观察者)         cleanup_observers();         return shared_cb;     }      // 移除观察者:通过比较shared_ptr的地址来移除     void detach(std::shared_ptr<Callback> cb_handle) {         observers_.erase(             std::remove_if(observers_.begin(), observers_.end(),                 [&](const std::weak_ptr<Callback>& wp) {                     return wp.lock() == cb_handle;                 }),             observers_.end());     }      // 通知所有观察者     void notify(const EventData& data) {         cleanup_observers(); // 再次清理,确保通知时列表是干净的         for (const auto& wp : observers_) {             if (auto sp = wp.lock()) { // 尝试锁定弱指针,如果对象还存在                 (*sp)(data); // 调用回调             }         }     }      // 模拟状态改变     void changeState(const std::string& msg, int val) {         std::cout << "Subject state changed to: " << msg << ", " << val << std::endl;         notify({msg, val});     }  private:     std::vector<std::weak_ptr<Callback>> observers_;      // 内部清理已失效的弱指针     void cleanup_observers() {         observers_.erase(             std::remove_if(observers_.begin(), observers_.end(),                 [](const std::weak_ptr<Callback>& wp) {                     return wp.expired(); // 检查弱指针是否已过期(指向的对象已销毁)                 }),             observers_.end());     } };  // 示例观察者类 class ConcreteObserver { public:     ConcreteObserver(const std::string& name) : name_(name) {}      void onEvent(const EventData& data) {         std::cout << "[" << name_ << "] Received event: "                   << data.message << ", Value: " << data.value << std::endl;     }  private:     std::string name_; };  /* int main() {     Subject subject;      // 观察者1:使用lambda表达式     auto obs1_handle = subject.attach([](const EventData& data) {         std::cout << "[Lambda Observer] Event: " << data.message << std::endl;     });      // 观察者2:使用成员函数     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2("ObserverB");     // std::bind 可以将成员函数绑定到特定对象实例上     auto obs2_handle = subject.attach(std::bind(&ConcreteObserver::onEvent, &observer2, std::placeholders::_1));      // 观察者3:一个临时对象,生命周期结束后会自动从Subject中移除(因为weak_ptr)     {         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3("ObserverC");         auto obs3_handle = subject.attach(std::bind(&ConcreteObserver::onEvent, &observer3, std::placeholders::_1));         subject.changeState("First update", 10);     } // observer3 在这里销毁,其对应的 weak_ptr 会失效      std::cout << "n--- After ObserverC destroyed ---n";     subject.changeState("Second update", 20);      // 手动移除观察者1     subject.detach(obs1_handle);     std::cout << "n--- After Lambda Observer detached ---n";     subject.changeState("Third update", 30);      return 0; } */

为什么传统的观察者模式在现代C++中显得笨拙?

说实话,当我回溯到C++98/03时代,那些观察者模式的实现,总让我觉得有点“重”。它通常需要你定义一个抽象的

Observer

基类,里面包含一个纯虚函数

update()

。然后,每个具体的观察者都得继承这个基类,并实现

update

方法。这种模式的笨拙之处,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类型耦合

update

方法的签名是固定的,这意味着所有观察者都必须以相同的方式接收通知。如果你想传递不同类型的数据,你可能需要一个

void*

然后进行

static_cast

dynamic_cast

,这简直是类型安全的噩梦,或者你得定义一不同的

Observer

接口。这无疑增加了设计的复杂度和出错的概率。

其次是生命周期管理。传统的实现里,主题通常会持有观察者的裸指针。这就带来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一个观察者在主题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销毁了,那么主题在尝试通知它时就会访问到一个悬空指针,结果就是程序崩溃。调试这种问题,那滋味可真不好受。你需要手动管理观察者的注册和注销,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问题。

再者,样板代码过多。每次实现一个新的观察者,你都得写一个类,继承,实现虚函数。对于一些简单的回调场景,比如我只想在某个按钮被点击时执行一个lambda表达式,这种模式就显得过于繁琐了。它强迫我们为每个回调都创建一个完整的类结构,这在追求简洁高效的现代编程实践中,无疑是一种负担。

现代C++的智能指针(如

std::shared_ptr

std::weak_ptr

)和

std::function

以及lambda表达式,恰好能优雅地解决这些痛点。

std::function

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让我们可以把任何可调用对象作为回调,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虚函数签名。而

std::weak_ptr

则完美地解决了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悬空指针问题,它允许主题“观察”观察者,而不会阻止观察者自身的销毁,这简直是天赐的解决方案。

如何利用C++11及更高版本特性简化观察者模式?

C++11及其后续标准,简直是为观察者模式的现代化改造量身定制的。我个人觉得,这些特性让我们的事件通知机制变得异常灵活,不再需要为每个事件类型都定义一个虚函数接口了,这多舒服啊。

最核心的两个利器,我认为是

std::function

和智能指针家族,特别是

std::weak_ptr

std::function

的魔力: 想象一下,你不再需要一个抽象的

Observer

基类,仅仅是为了一个

update

方法。现在,你可以用

std::function<void(const EventData&)>

来作为你的回调类型。这意味着你的观察者可以是:

  • 一个普通的自由函数。
  • 一个静态成员函数。
  • 一个类的成员函数(通过
    std::bind

    或lambda捕获

    )。

  • 甚至是一个临时的lambda表达式。 这种类型擦除的能力,让你的
    Subject

    完全不用关心具体的回调是什么类型,只要它符合签名就行。这极大地解耦了主题和观察者,让设计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比如,我写一个ui库,按钮点击事件的回调可以直接是一个lambda,多方便啊,不用再为每个按钮事件都写一个继承自

    ButtonObserver

    的类了。

智能指针,特别是

std::weak_ptr

传统的观察者模式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生命周期管理。主题持有观察者的裸指针,一旦观察者被销毁,主题就可能去访问一个无效地址。

std::weak_ptr

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主题存储

std::weak_ptr<std::function<...>>

时,它不会增加观察者(或其回调对象)的引用计数。当主题需要通知时,它会尝试将

weak_ptr

提升为

std::shared_ptr

(通过

wp.lock()

)。如果提升成功,说明观察者仍然存活,可以安全地调用回调;如果提升失败(

lock()

返回

nullptr

),则说明观察者已经销毁了,主题可以安全地将其从列表中移除,避免了悬空指针的风险。这种机制,在我看来,简直是优雅至极,它把生命周期管理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业务逻辑本身。

Lambda表达式的便捷: 结合

std::function

,lambda表达式让观察者的实现变得异常简洁。对于简单的事件响应,你甚至不需要定义一个完整的类,直接在注册时写一个lambda就行。这减少了大量的样板代码,让事件处理逻辑更加贴近使用点,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

总而言之,现代C++的这些特性,让观察者模式从一个略显僵硬的设计模式,蜕变成了一个既强大又灵活、且非常安全的事件通知框架。

考虑线程环境下的事件通知与常见陷阱

当我们将观察者模式引入多线程环境时,事情会变得稍微复杂一些,但并非无法处理。这里面确实有一些需要特别留心的地方,如果处理不好,轻则数据不一致,重则程序崩溃或死锁。

线程安全: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对观察者列表的并发访问。如果一个线程正在遍历列表并通知观察者,而另一个线程同时尝试添加或移除观察者,那么就可能发生数据竞争。这会导致迭代器失效,或者列表状态不正确。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我们会使用互斥锁(

std::mutex

)。在访问或修改观察者列表时,我们应该锁定互斥锁,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操作列表。

// Subject类中添加一个互斥锁 class Subject {     // ... private:     std::vector<std::weak_ptr<Callback>> observers_;     mutable std::mutex observers_mutex_; // 可变互斥锁,因为notify可能在const方法中调用     // ...  public:     std::shared_ptr<Callback> attach(Callback cb)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observers_mutex_); // 锁定         // ... (原有的添加逻辑)         cleanup_observers();         return shared_cb;     }      void detach(std::shared_ptr<Callback> cb_handl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observers_mutex_); // 锁定         // ... (原有的移除逻辑)     }      void notify(const EventData& data) {         // 在通知前,复制一份观察者列表,然后释放锁,避免在回调中发生死锁         std::vector<std::shared_ptr<Callback>> current_observers;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observers_mutex_);             cleanup_observers(); // 在锁定状态下清理             for (const auto& wp : observers_) {                 if (auto sp = wp.lock()) {                     current_observers.push_back(sp);                 }             }         } // 锁在这里释放          // 现在可以安全地通知,即使回调中尝试修改observers_列表也不会死锁         for (const auto& sp : current_observers) {             (*sp)(data);         }     }     // ... };

注意,在

notify

方法中,我特意在获取观察者列表后就释放了锁。这是因为,如果我在持有锁的情况下调用观察者的回调,而某个回调函数又尝试去注册或注销观察者(这会再次尝试获取锁),那么就可能发生死锁。所以,一个常见的策略是:在锁的保护下复制一份当前的观察者列表,然后释放锁,再遍历这份复制的列表进行通知。

悬空观察者: 即使使用了

std::weak_ptr

来避免悬空指针,但如果观察者在收到通知并开始处理时被销毁了,仍可能出现问题。例如,观察者在回调中访问其成员变量,但此时对象已经被析构。这通常需要观察者自身具备更强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或者回调中对

this

指针进行

weak_ptr

式的检查(如果回调是成员函数)。

通知顺序与并发性: 在多线程环境下,观察者被通知的顺序可能不再是严格的注册顺序。如果通知顺序很重要,你需要额外的机制来保证。此外,如果某些回调执行时间很长,它们可能会阻塞通知线程,影响系统的响应性。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将通知本身也放入一个任务队列,由专门的线程池来处理,实现异步通知。

异常安全: 如果一个观察者的回调抛出了异常,而你没有捕获它,那么整个通知过程可能中断,甚至导致程序崩溃,其他观察者可能就收不到通知了。因此,在遍历通知时,最好在每个回调外部加上

块,确保一个观察者的异常不会影响到其他观察者。

// notify方法中的异常安全 void notify(const EventData& data) {     // ... (复制列表和释放锁的部分)     for (const auto& sp : current_observers) {         try {             (*sp)(data);         } catch (const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rror notifying observer: " << e.what() << std::endl;             // 可以在这里选择是否继续通知其他观察者         } catch (...) {             std::cerr << "Unknown error notifying observer." << std::endl;         }     } }

处理多线程下的观察者模式,需要我们对并发编程有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加个锁那么简单,更要考虑锁的粒度、死锁的可能性以及异常处理策略。但一旦设计得当,它能让你的系统在复杂的并发场景下依然保持健壮和响应。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