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替代方案:Herb Sutter的error_code实践框架

异常替代方案error_code通过返回值报告错误,避免抛出异常。1. error_code将错误码与上下文分离,可同时返回结果和丰富错误信息;2. 其本质是包含数值和error_category的轻量对象,避免模块间冲突;3. 与直接返回错误码相比,更灵活且无需为错误预留返回空间;4. 与异常相比,性能开销小、控制流清晰,但需手动检查错误,易遗漏;5. 自定义error_category需继承std::error_category并重载name和message方法;6. error_condition用于表示错误类别,与error_code互补,提升处理灵活性;7. 大型项目中应统一错误码规范、使用自定义分类、封装接口、结合error_code与error_condition,并可用result类统一处理结果。

异常替代方案:Herb Sutter的error_code实践框架

异常替代方案,简单来说,就是用返回值或者特定的对象来报告错误,而不是抛出异常。Herb Sutter的error_code就是其中一种优雅的实践。

异常替代方案:Herb Sutter的error_code实践框架

error_code实践框架

异常替代方案:Herb Sutter的error_code实践框架

c++的世界里,异常处理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一方面,异常能清晰地表达错误,让代码更易读;另一方面,异常的开销、复杂性,以及在某些环境下的不可用性,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error_code框架提供了一种更可控、更灵活的错误处理方式。

为什么要用error_code,而不是直接返回错误码?

直接返回错误码,简单粗暴,但问题也显而易见。首先,它要求函数签名必须为错误码预留空间,这意味着你不能直接返回有意义的结果。其次,错误码本身可能不够信息量,难以定位问题。error_code则不同,它将错误码和错误上下文分离,允许你同时返回结果和错误信息,而且错误信息可以更加丰富。

异常替代方案:Herb Sutter的error_code实践框架

error_code本质上是一个轻量级的对象,它包含一个数值和一个error_category。数值代表具体的错误码,error_category则定义了错误码的命名空间和语义。这种设计让错误码的含义更加明确,避免了不同模块之间的错误码冲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std::pair<int, std::error_code> divide(int a, int b) {     if (b == 0) {         return {0,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invalid_argument)};     }     return {a / b, {}}; // 返回空 error_code 表示成功 }  int main() {     auto [result, ec] = divide(10, 2);     if (ec) {         std::cerr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Result: " << result << std::endl;     }      auto [result2, ec2] = divide(5, 0);     if (ec2) {         std::cerr << "Error: " << ec2.message()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Result: " << result2 << std::endl;     }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divide函数返回一个std::pair,其中包含计算结果和一个std::error_code。如果除数为0,则返回一个表示无效参数的error_code。main函数检查error_code是否为空,如果非空,则输出错误信息。

error_code和异常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异常的优点是清晰、简洁,错误处理逻辑集中,易于维护。缺点是性能开销大,特别是频繁抛出和捕获异常时。此外,异常会打乱正常的控制流,使得代码的执行路径难以预测。

error_code的优点是性能开销小,控制流清晰,适用于对性能要求高的场景。缺点是错误处理逻辑分散,需要手动检查错误码,容易遗漏。此外,error_code需要更多的代码来处理错误,可能会降低代码的可读性。

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如果对性能要求不高,且错误处理逻辑比较复杂,异常可能更合适。如果对性能要求高,或者需要在没有异常支持的环境中使用,error_code则是更好的选择。我个人倾向于在库的设计中使用error_code,而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异常,这样可以兼顾性能和易用性。

如何自定义error_category?

std::system_category提供了一些标准的错误码,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定义错误码来表示特定领域的错误。这时,就需要自定义error_category。

自定义error_category需要继承std::error_category类,并重载name和message方法。name方法返回错误类别的名称,message方法返回错误码对应的错误信息。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enum class MyError {     FileNotFound,     PermissionDenied,     DiskFull };  class MyErrorCategory : public std::error_category { public:     const char* name() const noexcept override {         return "MyErrorCategory";     }      std::string message(int ev) const override {         switch (static_cast<MyError>(ev)) {             case MyError::FileNotFound:                 return "File not found";             case MyError::PermissionDenied:                 return "Permission denied";             case MyError::DiskFull:                 return "Disk is full";             default:                 return "Unknown error";         }     } };  const MyErrorCategory myErrorCategory;  std::error_code make_error_code(MyError e) {     return {static_cast<int>(e), myErrorCategory}; }  std::pair<bool, std::error_code> writeFile(const std::string& filename, const std::string& content) {     // 模拟文件写入错误     if (filename == "badfile.txt") {         return {false, make_error_code(MyError::FileNotFound)};     }     // 实际的文件写入逻辑...     return {true, {}}; }  int main() {     auto [success, ec] = writeFile("badfile.txt", "Some content");     if (ec) {         std::cerr << "Error: " << ec.category().name() << ": " << ec.message()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File written successfully" << std::endl;     }      auto [success2, ec2] = writeFile("goodfile.txt", "Some content");     if (ec2) {         std::cerr << "Error: " << ec2.category().name() << ": " << ec2.message()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File written successfully" << std::endl;     }      return 0; }

这个例子定义了一个名为MyErrorCategory的错误类别,它包含了三个自定义的错误码:FileNotFound、PermissionDenied和DiskFull。writeFile函数使用这些错误码来表示文件写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使用自定义error_category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错误码,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定义error_category需要保证线程安全,避免多线程环境下的数据竞争。

error_condition又是什么?它和error_code有什么区别

error_condition和error_code都用于表示错误,但它们的语义不同。error_code表示具体的错误码,而error_condition表示错误的类别。一个error_code可以映射到多个error_condition,反之则不行。

例如,std::errc::permission_denied是一个error_code,它可以映射到std::io_errc::permission_denied这个error_condition,表示一个I/O相关的权限错误。使用error_condition可以更灵活地处理错误,例如,你可以忽略具体的错误码,只关注错误的类别。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std::error_condition cond = ec.default_error_condition();      if (cond == std::io_errc::permission_denied) {         std::cout << "I/O permission denied" << std::endl;     } else if (cond == std::generic_category().default_error_condition(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         std::cout << "Generic permission denied" << std::endl;     }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std::error_code,表示权限被拒绝的错误。然后,我们获取了它的默认error_condition。最后,我们检查error_condition是否属于I/O相关的权限错误。

总的来说,error_code和error_condition是互补的。error_code提供了具体的错误信息,而error_condition提供了更高级别的错误分类。

在大型项目中,如何更好地使用error_code?

在大型项目中,错误处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使用error_code,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定义统一的错误码规范:避免不同模块之间的错误码冲突,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使用自定义的error_category:将错误码按照模块或功能进行分类,方便管理和查找。
  3. 提供统一的错误处理接口:封装底层的错误处理逻辑,提供更高级别的错误处理接口,简化上层代码的错误处理。
  4. 使用error_code和error_condition的组合:error_code用于表示具体的错误,error_condition用于表示错误的类别,提高错误处理的灵活性。
  5. 使用静态分析工具:检查代码中是否遗漏了错误处理,避免潜在的错误。

例如,可以创建一个Result类,它包含一个error_code和一个值,用于表示函数的结果。Result类可以提供一些便捷的方法,例如is_ok、is_error和value,用于检查结果是否成功和获取结果的值。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Result { public:     Result(T value) : value_(std::move(value)), ec_{} {}     Result(std::error_code ec) : value_(), ec_{ec} {}      bool is_ok() const { return !ec_; }     bool is_error() const { return (bool)ec_; }      T value() {         if (is_error()) {             throw std::runtime_error("Cannot Access value of an error result");         }         return std::move(value_);     }      const T& value() const {         if (is_error()) {             throw std::runtime_error("Cannot access value of an error result");         }         return value_;     }      std::error_code error() const { return ec_; }  private:     T value_;     std::error_code ec_; };  // 辅助函数,方便创建 Result 对象 template <typename T> Result<T> make_result(T value) {     return Result<T>(std::move(value)); }  template <typename T> Result<T> make_result(std::error_code ec) {     return Result<T>(ec); }

这样,就可以用Result来统一处理函数的返回值和错误码,避免了手动检查错误码的繁琐。

总而言之,error_code是一种强大的错误处理机制,它可以提高代码的性能、可控性和可维护性。但是,error_code也需要更多的代码来处理错误,可能会降低代码的可读性。在选择错误处理方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权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