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最坏情况:比较次数的计算与算法原理

冒泡排序最坏情况:比较次数的计算与算法原理

本文深入探讨冒泡排序算法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计算方法。通过详细的步骤分析和代码示例,解释了冒泡排序如何通过多轮相邻元素比较和交换,逐步将最大未排序元素移动到正确位置,从而实现数组排序。文章澄清了相关数学公式 n*(n-1)/2 和 O(n^2) 的含义,并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冒泡排序实现的运行机制。

冒泡排序核心机制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待排序的列表,比较每对相邻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遍历列表的工作是重复进行的,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列表已经排序完成。

在分析冒泡排序的性能时,最坏情况通常是指输入数组是逆序排列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比较几乎都需要进行一次交换,并且需要进行最多的比较次数才能将元素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分析提供的代码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冒泡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我们首先分析一个具体的python实现:

def my_sort(lst):     lst_sorted = lst.copy()     n = len(lst_sorted)      change = True # 标记在一轮遍历中是否发生了交换      while change: # 只要有交换发生,就继续下一轮遍历         change = False # 假设本轮没有交换          for j in range(n - 1): # 遍历所有相邻元素对             if lst_sorted[j] > lst_sorted[j + 1]:                 lst_sorted[j], lst_sorted[j + 1] = lst_sorted[j + 1], lst_sorted[j]                 change = True # 发生交换,标记为True      return lst_sorted

这个 my_sort 函数的特点在于:

  1. 外层 while change: 循环:它会持续进行遍历,直到一整轮 for 循环中都没有发生任何交换,这表明数组已经完全排序。
  2. 内层 for j in range(n – 1): 循环:在每一轮外层循环中,内层循环总是从头到尾遍历 n-1 次,比较所有相邻元素对。这意味着即使数组的末尾部分已经排序,它也会继续比较。

案例分析:n=3,数组 [3,2,1]

我们以 n=3 且数组为 [3,2,1](最坏情况)为例,详细追踪 my_sort 的执行过程及比较次数。

初始状态:lst_sorted = [3,2,1],n = 3

第一轮 while 循环:

  • change 被初始化为 True,进入循环。
  • change 重置为 False。
  • 内层 for j in range(n – 1),即 j 从 0 到 1:
    • j = 0:比较 lst_sorted[0] (3) 和 lst_sorted[1] (2)。
      • 3 > 2 为真。交换:lst_sorted 变为 [2,3,1]。
      • change 设为 True。
      • 1 次比较
    • j = 1:比较 lst_sorted[1] (3) 和 lst_sorted[2] (1)。
      • 3 > 1 为真。交换:lst_sorted 变为 [2,1,3]。
      • change 仍为 True。
      • 1 次比较
  • 本轮总计比较次数:2 次。 lst_sorted 变为 [2,1,3]。change 为 True。

第二轮 while 循环:

  • change 为 True,进入循环。
  • change 重置为 False。
  • 内层 for j in range(n – 1),即 j 从 0 到 1:
    • j = 0:比较 lst_sorted[0] (2) 和 lst_sorted[1] (1)。
      • 2 > 1 为真。交换:lst_sorted 变为 [1,2,3]。
      • change 设为 True。
      • 1 次比较
    • j = 1:比较 lst_sorted[1] (2) 和 lst_sorted[2] (3)。
      • 2 > 3 为假。不交换。
      • 1 次比较
  • 本轮总计比较次数:2 次。 lst_sorted 变为 [1,2,3]。change 为 True。

第三轮 while 循环:

  • change 为 True,进入循环。
  • change 重置为 False。
  • 内层 for j in range(n – 1),即 j 从 0 到 1:
    • j = 0:比较 lst_sorted[0] (1) 和 lst_sorted[1] (2)。
      • 1 > 2 为假。不交换。
      • 1 次比较
    • j = 1:比较 lst_sorted[1] (2) 和 lst_sorted[2] (3)。
      • 2 > 3 为假。不交换。
      • 1 次比较
  • 本轮总计比较次数:2 次。 lst_sorted 仍为 [1,2,3]。change 为 False。

循环结束:

  • change 为 False,while 循环终止。

总比较次数:2 (第一轮) + 2 (第二轮) + 2 (第三轮) = 6 次。

这与您在问题中观察到的 6 次比较结果完全一致。

不同冒泡排序实现下的比较次数计算

冒泡排序的比较次数计算会因具体的实现细节而异。

1. 固定内循环范围的冒泡排序(如提供的代码)

如上分析,对于 my_sort 这种实现:

  • 每轮遍历:内层 for j in range(n – 1) 总是执行 n-1 次比较。
  • 最坏情况下的轮数:对于一个逆序数组,需要 n-1 轮才能将所有元素排序到位。然后还需要额外的 1 轮来确认数组已排序(即 change 保持为 False)。
  • 总比较次数:因此,在最坏情况下,总比较次数为 n * (n-1)。
    • 对于 n=3,总比较次数为 3 * (3-1) = 3 * 2 = 6。

2. 优化内循环范围的冒泡排序(标准冒泡排序)

更常见的冒泡排序实现会进行一项优化:在每一轮遍历后,最大的元素会被“冒泡”到数组的末尾,因此下一轮遍历时,就不需要再比较已经排好序的末尾元素。

def standard_bubble_sort(lst):     n = len(lst)     for i in range(n - 1): # 外层循环控制趟数         swapped = False # 优化:如果一趟中没有发生交换,则提前结束         for j in range(0, n - 1 - i): # 内层循环:每次减少比较范围             if lst[j] > lst[j + 1]:                 lst[j], lst[j + 1] = lst[j + 1], lst[j]                 swapped = True         if not swapped: # 如果本趟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组已经有序             break     return lst

对于这种标准冒泡排序(在最坏情况下):

  • 第一轮 (i=0):需要 n-1 次比较。
  • 第二轮 (i=1):需要 n-2 次比较。
  • 第 n-1 轮 (i=n-2):需要 1 次比较。

总比较次数: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求和,即 (n-1) + (n-2) + … + 1 = n * (n-1) / 2。

  • 对于 n=3,总比较次数为 3 * (3-1) / 2 = 3 * 2 / 2 = 3。

这就是为什么您会看到 n*(n-1)/2 这个公式。它适用于这种更常见的、内循环范围会逐渐缩小的冒泡排序实现。您的 my_sort 实现虽然包含 while change 优化(提前退出),但内循环 for j in range(n – 1) 的范围在每轮中是固定的,导致了不同的比较次数计算。

渐进时间复杂度 O(n^2) 的理解

尽管两种实现方式在最坏情况下的具体比较次数不同(n*(n-1) 对比 n*(n-1)/2),但它们的渐进时间复杂度都是 O(n^2)。

  • 大O表示法:用于描述算法运行时间或空间需求如何随着输入数据规模 n 的增长而增长。它关注的是增长趋势中最显著的部分,忽略常数系数和低阶项。
  • *`n(n-1)展开后是n^2 – n`**。
  • *`n(n-1)/2展开后是(n^2 – n) / 2`**。

在这两个表达式中,当 n 变得非常大时,n^2 项是主导项。常数系数 1 或 1/2 以及低阶项 -n 在 n 趋于无穷大时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两种情况下的渐进时间复杂度都简化为 O(n^2)。这意味着,无论采用哪种实现,当处理大量数据时,冒泡排序的性能都将以 n 的平方速度下降。

注意事项与总结

  1. 实现差异影响具体次数:冒泡排序的具体比较次数取决于其实现方式。带有固定内循环范围和 while change 优化的版本在最坏情况下会进行 n*(n-1) 次比较,而带有缩减内循环范围的经典版本则进行 n*(n-1)/2 次比较。
  2. 渐进复杂度一致:尽管具体次数不同,但两种实现的渐进时间复杂度均为 O(n^2)。这意味着冒泡排序对于大规模数据集而言效率较低。
  3. 冒泡排序的适用性:由于其较低的效率,冒泡排序通常不用于生产环境中的大型数据集排序。它主要用于教学目的,帮助理解基本的排序概念和算法分析。
  4. 优化空间:虽然冒泡排序存在一些优化空间(如提前退出和缩减比较范围),但其本质上的二次时间复杂度限制了其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理解冒泡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不仅有助于掌握算法的细节,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时间复杂度的概念及其在评估算法性能中的重要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