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怎么安装电脑上_CentOS系统在物理机上的安装步骤教程

安装centos需先制作U盘启动盘并从其启动,随后按图形向导完成语言、分区、软件选择等配置;推荐独立/boot、/home分区并使用LVM提升灵活性,避免根分区过小或未分离用户数据;安装后需配置网络、更新系统、安装常用工具、设置防火墙、管理SElinux、配置ssh安全策略及时间同步,确保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CentOS怎么安装电脑上_CentOS系统在物理机上的安装步骤教程

要在物理机上安装CentOS系统,核心步骤其实就是制作一个可引导的安装介质,比如U盘,然后从这个介质启动电脑,接着按照图形化安装程序一步步完成配置。这个过程听起来直接,但其中有些细节,比如分区策略、软件选择,是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去考量的。

CentOS系统在物理机上的安装,无非就是把ISO镜像“烧录”到U盘上,然后让你的电脑从这个U盘启动。接下来,大部分工作就是跟着安装向导走,选择语言、键盘布局、安装源,最关键的是磁盘分区和软件选择,最后设置root密码和创建用户。整个流程是图形化的,相对友好,但每一步的决策都可能影响你后续的使用体验。

为什么选择在物理机上安装CentOS,而不是虚拟机

我个人觉得,在物理机上安装CentOS,那种“掌控感”是虚拟机无法比拟的。虽然虚拟机在测试、开发和资源管理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当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稳定、高性能的服务器环境,或者想深入了解操作系统与底层硬件的交互时,物理机才是最佳选择。

你想想,虚拟机终究隔了一层虚拟化软件,性能上总会有些损耗,尤其是在I/O密集型任务或需要直接访问特定硬件(比如显卡直通)的场景下,物理机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比如,我在搭建一个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或者跑一些对延迟敏感的服务时,肯定会优先考虑物理机。那种直接与硬件对话的感觉,能让你更直观地理解系统资源是如何被利用的,也能更好地进行性能调优。而且,对于新手来说,在物理机上从零开始安装一个linux系统,本身就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能让你对启动流程、分区管理、驱动加载等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装个系统,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基石”。

安装CentOS时,磁盘分区有哪些最佳实践或常见误区?

磁盘分区这块,我总觉得是安装系统时最容易让人纠结的地方。说实话,没有绝对的“最佳实践”,只有最适合你需求的方案。但有些通用的原则和常见的坑,我们还是得注意。

首先,

/boot

分区,我通常会给它一个独立的空间,大概500MB到1GB就足够了。虽然现在硬盘都很大,但这个分区主要存放内核和引导文件,太大没必要,太小又怕未来内核更新装不下。

其次是根分区

/

,这是系统的主体,我一般会给它比较充裕的空间,比如50GB到100GB,甚至更多,具体看你打算安装多少软件和存放多少日志。

swap

分区,也就是交换空间,它的作用是在物理内存不足时,把一部分不常用的数据交换到硬盘上。关于它的大小,有很多说法,比如物理内存的1到2倍。但对我来说,如果内存足够大(比如16GB以上),我可能只会给它8GB或者16GB,甚至更少,因为实际用到它的情况并不多。如果内存较小,或者需要跑一些内存密集型应用,那肯定要给足。

/home

分区,这个我强烈建议独立出来。如果将来系统需要重装,或者你想尝试其他Linux发行版,只要不格式化

/home

,你的个人数据、配置文件都能保留下来,省去了大量备份和恢复的麻烦。

至于LVM(逻辑卷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我倾向于在生产环境或者需要灵活扩展存储的场景下使用它。LVM的好处是你可以动态调整分区大小,而不需要重新分区。比如,你发现

/var

分区空间不够了,只要有空闲的物理卷,就能轻松扩展。这比传统分区灵活得多,避免了初期规划不当带来的后期麻烦。

常见的误区呢?最常见的就是分区过小,尤其是

/

分区,导致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因为空间不足而崩溃。另一个就是没有独立

/home

,导致重装系统时个人数据全部丢失。还有些人会把所有空间都分给一个大根分区,虽然简单,但失去了很多灵活性。我个人在非生产环境,为了快速搭建,也偶尔会偷懒全盘自动分区,但心里总觉得有点不踏实。

安装完成后,CentOS系统首次启动后需要做哪些初始化配置?

系统装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首次启动后的初始化配置,才是真正让系统“活”起来的关键。我通常会按照以下步骤来。

第一件事,检查并配置网络。用

ip a

命令看看网卡有没有正确识别,IP地址是否获取到。如果是在服务器环境,我通常会手动配置静态IP地址,确保网络稳定可控。然后

ping

一下外部网络,确认连通性。

接着,更新系统。这几乎是所有新装系统后的第一步。执行

sudo dnf update -y

(CentOS 8及以后)或者

sudo yum update -y

(CentOS 7及以前)。这能确保你的系统拥有最新的安全补丁和软件版本,避免潜在的漏洞。我从不会跳过这一步。

然后,安装一些常用工具。比如

vim

(或者

nano

,看个人喜好)、

wget

git

htop

(系统资源监控)、

net-tools

(提供

ifconfig

等老命令)。这些工具能极大提升你后续操作的效率。

防火墙配置是必不可少的。CentOS默认使用

firewalld

。我会根据需要开放必要的端口,比如SSH(22端口)、http(80端口)、https(443端口)等。比如,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add-service=ssh

,然后

sudo firewall-cmd --reload

。不必要的端口一定要关闭,这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SELinux的状态也需要关注。用

getenforce

可以查看当前状态。默认是

Enforcing

,这很好,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护。但有时候,某些应用程序可能与SELinux策略冲突,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这时可能需要调整策略,或者暂时设置为

Permissive

模式进行调试,但我通常不建议完全禁用它。

SSH服务的配置也很重要。确保SSH服务已启动,并且最好禁用root用户直接登录,而是通过普通用户登录后再

sudo

。更进一步,我会配置SSH密钥登录,禁用密码登录,这能大大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

最后,时间同步。确保系统时间准确,这对于日志记录、证书验证以及各种服务间的协作都非常关键。通常我会安装并配置

chrony

ntp

服务来自动同步时间。

这些步骤完成后,你的CentOS系统才算真正“准备就绪”,可以开始部署你的应用或服务了。每一步都看似简单,但都关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