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代理模式?Proxy的实现

代理模式通过引入代理对象控制对真实对象的访问,可在不修改真实对象的前提下添加日志、权限、缓存等额外逻辑,常见于懒加载、权限控制、远程调用和日志记录等场景。

什么是代理模式?Proxy的实现

代理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给一个对象提供一个替身或者占位符,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它不是直接操作那个真实的对象,而是通过这个“替身”来间接进行。这个替身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在你真正需要那个对象的时候才去创建它,或者在访问前做些权限检查,甚至可以记录日志、缓存结果等等。它就像一个中间人,帮你把一些额外的逻辑和真实对象的核心业务分离开来。

解决方案

代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引入一个代理对象,这个代理对象和它所代表的真实对象实现相同的接口。这样,客户端代码在调用时,无需知道它面对的是真实对象还是代理对象,因为它们对外提供的接口是一致的。代理对象内部会持有一个真实对象的引用,并在适当的时候将请求转发给真实对象处理。

这种模式的妙处在于,你可以在不修改真实对象代码的前提下,为真实对象的功能添加额外的行为。这就像给一个黑盒子外面套了个透明的盒子,透明的盒子可以观察、过滤、甚至延迟内部黑盒子的操作,但黑盒子本身的运作逻辑是保持不变的。

代理模式通常包含以下几个角色:

  • Subject(抽象主题): 定义了真实对象和代理对象共同实现的接口,客户端通过这个接口来访问对象。
  • RealSubject(真实主题): 实现了Subject接口,是代理对象所代表的真实对象,负责执行具体的业务逻辑。
  • Proxy(代理): 也实现了Subject接口,并持有一个RealSubject的引用。它负责控制对RealSubject的访问,并在转发请求给RealSubject之前或之后执行一些附加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代理模式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管理和增强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可维护。

代理模式有哪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代理模式在实际开发中简直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我们用了可能都没意识到这就是代理。它能解决不少实际问题,比如性能优化、安全控制、远程调用封装等等。

首先想到的就是懒加载(Virtual Proxy)。想象一下,你有一个超级大的图片库应用,或者需要加载一个非常耗时的报表数据。如果一启动就把所有图片或数据都加载到内存里,那用户体验肯定很糟糕,应用会卡死。代理模式就能在这里发挥作用:你创建一个图片代理对象,它只在用户真正滚动到那张图片、或者点击了“查看报表”按钮时,才去加载真实的图片数据或生成报表。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启动时间和内存开销,用户会觉得应用响应很快。

再来就是权限控制(Protection Proxy)。在很多企业级应用里,不是所有人都能访问所有功能的。比如一个管理后台,只有管理员才能删除用户,普通员工就只能查看。你可以在删除用户的方法前面加一个代理,代理会先检查当前用户的权限。如果权限不够,直接拒绝操作,连真实的服务方法都不会被调用。这比在业务逻辑里到处写权限判断要优雅得多,也更安全。

还有远程调用(Remote Proxy)。在分布式系统或者微服务架构里,一个服务可能需要调用另一个部署在不同服务器上的服务。直接进行网络通信、序列化反序列化这些细节是很复杂的。这时候,代理模式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创建一个远程服务的本地代理,它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本地对象,你直接调用它的方法。而代理的内部,会负责处理所有底层的网络通信、数据传输、错误处理等复杂逻辑,让你感觉就像在调用本地方法一样简单。

最后,别忘了日志记录和缓存(Smart Reference/General Proxy)。假设你的某个服务方法经常被调用,而且每次调用都需要执行一些耗时的计算。你可以用一个代理来包裹它,代理在第一次调用后把结果缓存起来,后续相同的请求就直接从缓存返回,避免重复计算。或者,你希望每次调用某个关键业务方法时都记录下操作日志,比如谁在什么时候调用了什么方法,代理也能很方便地帮你实现,而不需要修改原始的业务代码。这些都是在不侵入核心业务逻辑的前提下,通过代理添加额外功能的好例子。

代理模式与装饰器模式有何不同?

代理模式和装饰器模式,这两个设计模式经常让人搞混,因为它们在结构上确实有些相似:都涉及到一个“包装”的概念,即一个对象包裹着另一个对象,并且都实现了相同的接口。但它们的核心意图和解决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

代理模式的核心意图是控制访问。它提供了一个替身,这个替身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或限制对真实对象的访问。这个“管理”可能包括延迟加载权限验证、远程调用封装、或者记录访问日志等。代理不改变真实对象的行为,它更多的是在真实对象被访问的“前”或“后”做一些事情,或者决定“是否”允许访问。你可以把代理想象成一个安全门卫,他决定谁能进入大楼,什么时候进入,以及进入时需要登记什么信息。大楼(真实对象)本身的功能并没有改变,只是进入的流程受到了控制。

而装饰器模式的核心意图是动态地增加对象的行为和职责。它允许你给一个对象添加新的功能,而不需要修改其原始代码。装饰器模式的目的是扩展对象的功能,而不是控制对它的访问。比如,你有一个基础的咖啡对象,你想给它加牛奶、加糖、加巧克力。每加一种配料,咖啡就多了一种新的“行为”或“属性”。装饰器就是用来实现这种“叠加”式的功能扩展的。它就像是给你的咖啡杯外面套了一个保温套,或者加了一个把手,让咖啡杯(真实对象)有了新的功能,但它本身仍然是咖啡杯。

所以,虽然两者都涉及包装和接口一致性,但代理是关于“访问控制”或“替身管理”,而装饰器是关于“功能扩展”。一个更侧重于管理真实对象的生命周期和访问方式,另一个则侧重于在不改变原有类的基础上,为对象添加新的能力。理解这一点,就能清晰地区分它们了。

如何用代码实现一个代理模式?

我们来用一个简单的Java例子,模拟一个用户服务,并为其添加一个日志代理。

假设我们有一个

UserService

接口,定义了获取用户名的功能。

// 抽象主题:定义了真实对象和代理对象共同实现的接口 interface UserService {     String getUserName(int id); }  // 真实主题:实现了UserService接口,是代理对象所代表的真实对象 class RealUserService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int id) {         System.out.println("DEBUG: 正在从数据库获取用户ID: " + id + " 的信息...");         // 模拟一个耗时操作,比如数据库查询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System.err.println("WARN: 线程被中断,获取用户失败。");         }         return "用户-" + id + " (真实数据)";     } }  // 代理:实现了UserService接口,并持有一个RealUserService的引用 class LoggingUserServiceProxy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private RealUserService realUserService; // 代理持有真实对象的引用      // 构造函数,传入真实对象     public LoggingUserServiceProxy(RealUserService realUserService) {         this.realUserService = real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int id) {         // 在调用真实方法之前,执行附加操作(比如记录日志)         System.out.println("LOG: 请求开始 - 尝试获取用户ID " + id + " 的信息...");          // 将请求转发给真实对象处理         String userName = realUserService.getUserName(id);          // 在调用真实方法之后,执行附加操作(比如记录结果)         System.out.println("LOG: 请求结束 - 成功获取用户ID " + id + " 的信息: " + userName);         return userName;     } }  // 客户端代码:如何使用代理 public class ProxyPattern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 场景一:直接调用真实服务 ---");         // 客户端直接使用真实对象         UserService directService = new RealUserService();         String user1 = directService.getUserName(101);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收到: " + user1 + "n");          System.out.println("--- 场景二:通过代理调用服务 ---");         // 客户端通过代理对象来调用服务         // 注意,客户端仍然是面向UserService接口编程,它不知道背后是真实对象还是代理         UserService proxyService = new LoggingUserServiceProxy(new RealUserService());         String user2 = proxyService.getUserName(202);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收到: " + user2 + "n");          // 再次通过代理调用,验证代理的通用性         String user3 = proxyService.getUserName(303);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收到: " + user3 + "n");     } }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看到这样的输出:

--- 场景一:直接调用真实服务 --- DEBUG: 正在从数据库获取用户ID: 101 的信息... 客户端收到: 用户-101 (真实数据)  --- 场景二:通过代理调用服务 --- LOG: 请求开始 - 尝试获取用户ID 202 的信息... DEBUG: 正在从数据库获取用户ID: 202 的信息... LOG: 请求结束 - 成功获取用户ID 202 的信息: 用户-202 (真实数据) 客户端收到: 用户-202 (真实数据)  LOG: 请求开始 - 尝试获取用户ID 303 的信息... DEBUG: 正在从数据库获取用户ID: 303 的信息... LOG: 请求结束 - 成功获取用户ID 303 的信息: 用户-303 (真实数据) 客户端收到: 用户-303 (真实数据)

从输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通过

LoggingUserServiceProxy

调用

getUserName

方法时,在真实的用户获取逻辑执行前后,都会有额外的日志信息打印出来。而客户端代码在调用

proxyService.getUserName(id)

时,它只知道自己在调用一个

UserService

接口的方法,并不知道背后有一个代理在帮忙处理日志。这正是代理模式的精髓所在:在不修改

RealUserService

的情况下,为其添加了额外的功能,并且对客户端透明。这种分离关注点的做法,让代码变得更干净、更易于维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