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公共子序列(LCS)通过动态规划求解,利用dpi表示两字符串前i和前j个字符的LCS长度,当字符匹配时dpi=1+dpi-1,否则dpi=max(dpi-1, dpi),最终dpm即为所求长度,该方法避免重复计算,时间复杂度O(mn),适用于diff工具、生物信息学序列比对等场景,且可通过回溯dp表还原具体LCS序列。
最长公共子序列(LCS)指的是在两个或多个给定序列中,所有序列都共有且长度最长的子序列。这里的“子序列”意味着它可以通过删除原序列中的零个或多个元素而得到,但元素的相对顺序不能改变。它不要求在原序列中是连续的,这是它与“最长公共子串”最主要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两个字符串里,那些按顺序排下来都一样,但中间可以有跳过的字符的最长片段。
解决方案
要找出两个字符串的最长公共子序列,最常用且高效的方法是动态规划。这个思路的核心在于,我们将一个大问题拆解成相互关联、且有重叠子问题的小问题来解决。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二维数组
dp
,其中
dp[i][j]
表示字符串
text1
的前
i
个字符和
text2
的前
j
个字符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
初始化:
dp[0][j] = 0
(
text1
为空时,LCS长度为0)
dp[i][0] = 0
(
text2
为空时,LCS长度为0)
递推关系: 遍历
text1
的每一个字符
text1[i-1]
和
text2
的每一个字符
text2[j-1]
(注意,这里用
i-1
和
j-1
是因为数组索引从0开始,而
dp[i][j]
对应的是前
i
个字符):
-
如果
text1[i-1]
等于
text2[j-1]
: 这意味着当前字符匹配了,那么LCS的长度就可以在前一个匹配的基础上加1。
dp[i][j] = 1 + dp[i-1][j-1]
-
如果
text1[i-1]
不等于
text2[j-1]
: 当前字符不匹配,LCS的长度取决于两种情况的最大值:
-
text1
的前
i-1
个字符与
text2
的前
j
个字符的LCS长度 (
dp[i-1][j]
)。
-
text1
的前
i
个字符与
text2
的前
j-1
个字符的LCS长度 (
dp[i][j-1]
)。
dp[i][j] = max(dp[i-1][j], dp[i][j-1])
-
最终,
dp[m][n]
(其中
m
是
text1
的长度,
n
是
text2
的长度)就是两个字符串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
为什么动态规划是解决LCS问题的首选?
我个人觉得,动态规划之所以在LCS问题上如此吃香,核心在于它巧妙地规避了重复计算。你想啊,如果不用动态规划,我们可能会尝试用递归来解决。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很多子问题的计算结果会被反复用到。比如,计算“ABC”和“ABD”的LCS时,你可能需要知道“AB”和“AB”的LCS;而计算“ABC”和“ACD”的LCS时,可能又会再次需要“AB”和“A”的LCS。这种“重叠子问题”的特性,正是动态规划大展拳脚的地方。
换个角度看,LCS问题还具备“最优子结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可以通过其子问题的最优解来构建。比如,如果你知道
text1
的前
i-1
个字符和
text2
的前
j-1
个字符的LCS,那么结合当前字符的匹配情况,就能直接推导出
text1
的前
i
个字符和
text2
的前
j
个字符的LCS。动态规划正是利用了这两大特性,通过填表的方式,自底向上地解决问题,避免了指数级的计算量,将时间复杂度优化到了 O(mn),这对于处理较长的字符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之下,暴力枚举所有可能的子序列,那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计算量,根本不现实。
LCS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具体场景?
LCS虽然听起来有点像个纯粹的算法问题,但它在实际生活和技术领域里,其实扮演着不少关键角色。最直观的,可能就是版本控制系统里的“diff”工具了。当你修改了一段代码,然后想看看和之前的版本有什么不同时,
diff
工具就能帮你高亮显示新增、删除或修改的部分。这里面,LCS就在幕后默默工作,它会找出两个文件(或字符串)的最长公共部分,然后那些不属于LCS的,就是被修改或新增的了。这对于代码合并、文件同步都非常有用。
再比如,生物信息学领域,LCS的应用简直是家常便饭。科学家们要分析DNA序列、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找出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或者功能关联。LCS可以用来衡量两个基因序列的相似度,找出它们共有的基因片段,这对于疾病研究、药物开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还有,文本编辑器的拼写检查、文本相似度检测(比如论文查重),甚至一些文件同步工具,都会用到LCS的思想。它能帮助我们高效地识别出两个文本块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在很多场景下都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能力。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应用,我都会觉得算法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把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解决实际痛点的利器。
除了基本长度,如何回溯LCS的具体序列?
知道了LCS的长度,很多时候我们还想知道具体是哪个序列。这就像你知道了考试得了多少分,但更想知道哪些题目做对了。回溯LCS的具体序列,其实就是沿着我们之前构建的
dp
表,从右下角
dp[m][n]
开始,反向推导回去。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
- 从
dp[m][n]
开始,初始化一个空字符串或列表来存储LCS。
- 如果
text1[i-1]
等于
text2[j-1]
text1[i-1]
(或
text2[j-1]
)是LCS的一部分。我们将这个字符添加到LCS结果中(通常是添加到最前面,因为我们是反向回溯),然后将
i
和
j
都减1,移动到
dp[i-1][j-1]
,继续向上左方向回溯。
- 如果
text1[i-1]
不等于
text2[j-1]
dp[i-1][j]
和
dp[i][j-1]
哪个值更大。
- 如果
dp[i-1][j] > dp[i][j-1]
:说明LCS不是由
text2[j-1]
贡献的,我们应该向上移动,将
i
减1,继续在
dp[i-1][j]
处探索。
- 如果
dp[i][j-1] > dp[i-1][j]
:说明LCS不是由
text1[i-1]
贡献的,我们应该向左移动,将
j
减1,继续在
dp[i][j-1]
处探索。
- 如果
dp[i-1][j] == dp[i][j-1]
:这表示两条路径都能得到相同的LCS长度,你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方向(比如向上移动,即
i
减1),或者如果你想找出所有可能的LCS,这里就需要分叉处理了。但通常我们只找一个。
- 如果
这个过程一直重复,直到
i
或
j
变为0。最后得到的序列就是LCS。
举个例子:
text1 = "ABCBDAB"
text2 = "BDCABA"
在构建完
dp
表后,从
dp[7][6]
回溯: 如果
text1[i-1] == text2[j-1]
,字符加入LCS,
i--, j--
如果
dp[i-1][j] >= dp[i][j-1]
,
i--
否则,
j--
通过这样的回溯,你就能把具体的字符序列拼接出来。这个回溯过程虽然看起来有点绕,但它完全依赖于
dp
表中存储的长度信息,非常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