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d::shared_ptr与std::weak_ptr共享控制块,控制块含强/弱引用计数、删除器等;通过new创建时控制块与对象分离,两次堆分配;make_shared则合并分配,提升性能;weak_ptr增弱引用计数,不影响对象生命周期,仅控制块在所有weak_ptr销毁后释放。
智能指针的内存布局和控制块结构是理解其行为和性能开销的关键。c++中的 std::shared_ptr 和 std::weak_ptr 共享一个控制块(control block),而 std::unique_ptr 不需要控制块,因为它独占所有权。
控制块的作用
控制块是 std::shared_ptr 实现引用计数的核心数据结构。它保存:
- 指向实际对象的指针(可选,取决于创建方式)
- 强引用计数(shared reference count):管理对象生命周期
- 弱引用计数(weak reference count):管理控制块本身的生命周期
- 自定义删除器(deleter)和分配器(allocator)(如果有的话)
当最后一个 shared_ptr 被销毁,强引用计数归零,对象被销毁;当最后一个 weak_ptr 被销毁,弱引用计数归零,控制块本身被释放。
内存布局:两种常见模式
控制块的内存布局取决于 shared_ptr 的创建方式。
立即学习“C++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情况一:通过 new 或裸指针构造(控制块与对象分离)
当你写:
std::shared_ptr<int> p1(new int(42));
系统会:
- 在堆上分配一个控制块(包含引用计数、删除器等)
- 在堆上分配对象(int)
- 控制块中保存指向对象的指针
这种情况下,控制块和对象是分开的两块内存,存在两个独立的堆分配,带来一定性能开销。
情况二:使用 make_shared 或 allocate_shared(控制块与对象合并)
当你写:
auto p2 = std::make_shared<int>(42);
系统会:
- 一次性分配一块连续内存
- 这块内存前部存放控制块(引用计数等)
- 后部存放实际对象(int)
这种布局减少了内存分配次数(从两次变为一次),提高缓存局部性,性能更好。
weak_ptr 如何与控制块交互
std::weak_ptr 不增加强引用计数,但会增加弱引用计数。
- 当对象被销毁(强引用为0),但仍有 weak_ptr 指向控制块时,控制块仍存在
- weak_ptr 调用 lock() 时,尝试将强引用加1,成功则返回新的 shared_ptr
- 当所有 weak_ptr 被销毁,弱引用为0,控制块被释放
控制块的生命周期独立于对象
控制块的生命周期比对象更长。即使对象被销毁,只要还有 weak_ptr 存在,控制块就必须保留,以便 weak_ptr 能判断对象是否还活着。
这也是为什么 make_shared 不能用于有自定义删除器或需要从 this 创建 shared_ptr 的场景:它无法在对象后附加删除器或 this 指针信息。
基本上就这些。理解控制块结构有助于写出更高效的智能指针代码,比如优先使用 make_shared,避免不必要的内存分配。同时也能解释 weak_ptr 为何不会阻止对象释放,但又能安全检测对象状态。不复杂但容易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