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者模式通过引入中介者对象集中管理复杂交互,将网状依赖转为星型结构,降低耦合、提升可维护性,适用于多对多调用、协作逻辑分散及交互规则频繁变化的场景。
当多个对象之间的交互变得复杂且相互依赖时,可以使用中介者模式来集中管理这些交互逻辑。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中介者对象,代替原本对象之间直接通信的方式,让所有对象只与中介者通信,从而降低系统耦合度。
对象间通信混乱时
当系统中一组对象之间频繁交互,且通信关系错综复杂,形成网状结构时,维护和理解这些关系变得困难。此时使用中介者模式,可以把交互逻辑集中到一个中介者中,把网状依赖变为星型结构。
- 多个对象之间存在多对多调用关系
- 修改一个对象会影响多个其他对象的行为
- 对象之间相互引用,导致难以复用或测试
需要解耦对象以提升可维护性
当希望降低对象之间的依赖,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和复用时,中介者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对象不再直接操作彼此,而是通过中介者触发行为。
- 对象职责不清晰,既处理自身逻辑又处理协作逻辑
- 协作逻辑分散在多个类中,难以统一管理
- 希望将协作行为集中到一个地方,便于调试和扩展
交互规则频繁变化
如果对象之间的协作规则经常变动,比如业务流程调整、状态流转变化等,将这些规则写死在各个对象中会导致频繁修改。中介者可以把这些规则封装起来,外部对象不受影响。
- 流程控制逻辑复杂,如界面控件联动、状态切换
- 新增或删除参与交互的对象时,影响范围小
- 便于替换或扩展不同的交互策略
基本上就这些。中介者模式适合在对象交互频繁、关系复杂、需要集中控制的场景中使用。它让系统更清晰,也更容易维护和扩展。不过要注意,中介者本身可能变得过于庞大,需合理设计其职责边界。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