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复制通过主从结构提升高可用性,基于binlog实现数据同步,配置需启用日志、创建用户、备份数据及启动复制;结合半同步、GTID与MHA等工具可增强稳定性,读写分离则降低主库负载。
在 mysql 中,使用复制(Replication)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高可用性。通过将主数据库的数据实时同步到一个或多个从库,即使主库出现故障,也能快速切换到从库继续提供服务,从而减少停机时间。
MySQL 复制的基本原理
MySQL 复制基于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主库记录所有数据变更操作,从库通过 I/O 线程读取主库的 binlog 并写入自己的中继日志(relay log),再由 SQL 线程重放这些日志,实现数据同步。
这种异步复制机制虽然不能保证完全实时,但在大多数场景下足够稳定且性能损耗小。
配置主从复制的关键步骤
要实现高可用,首先要正确搭建主从结构:
- 启用二进制日志:在主库的 my.cnf 中设置 log-bin=mysql-bin 和唯一的 server-id。
- 创建复制用户:在主库上创建一个用于复制的专用账号,并授予 REPLICATION SLAVE 权限。
- 备份并恢复主库数据:使用 mysqldump 或物理备份工具将主库数据导入从库,确保初始状态一致。
- 启动复制进程:在从库执行 CHANGE MASTER TO 命令,指定主库地址、用户名、密码及 binlog 位置,然后运行 START SLAVE。
提升高可用性的复制策略
单纯的主从复制还不够,需结合以下手段增强可用性:
- 部署半同步复制:使用 semi-sync 插件,确保至少一个从库接收到日志才返回确认,避免数据丢失风险。
- 监控复制延迟:定期检查从库的 Seconds_Behind_Master,及时发现网络或性能问题。
- 使用 GTID 模式:开启 GTID 可简化故障切换时的定位和配置,避免因 binlog 文件名和位置不一致导致错误。
- 配合 MHA 或 Orchestrator:这些工具能自动检测主库宕机,并安全地将一个从库提升为新主库,完成故障转移。
读写分离与负载分担
虽然不是直接提高“可用性”,但将读请求分散到多个从库,可以降低主库压力,间接提升系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