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设置mysql慢查询日志的long_query_time,首先根据业务需求和基线测试设定合理阈值,通常建议从1秒开始逐步调整。其次,观察应用响应时间并结合业务特性优化设置。此外,避免日志影响性能的方法包括使用独立磁盘、合理配置long_query_time、定期分析优化查询、启用异步日志及限制日志文件大小。最后,使用mysqldumpslow工具分析日志时,可通过排序、限制输出条目、过滤模式等方式找出性能瓶颈。
慢查询日志管理,核心在于自动归档和清理,这样才能长期保持数据库的性能监控能力,同时避免日志文件无限增长撑爆磁盘。
解决方案
MySQL慢查询日志的管理,主要围绕配置参数、日志轮转策略以及清理策略展开。
-
开启与配置慢查询日志:
首先,确认slow_query_log参数是否开启。可以通过以下SQL命令查看: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
如果slow_query_log的值是OFF,则需要开启它: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 = 'ON';
同时,需要设置慢查询日志的存储位置slow_query_log_file: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_file';
如果没有指定,MySQL会使用默认位置。建议指定一个方便管理的目录。
另外一个关键参数是long_query_time,它定义了查询执行时间超过多少秒才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默认值通常是10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 = 1; -- 设置为1秒
还可以开启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将没有使用索引的查询也记录下来,这对于优化sql语句非常有帮助:
SET GLOBAL 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 = 'ON';
注意,修改全局变量需要SUPER权限,并且重启MySQL服务后才能永久生效。可以将这些配置写入MySQL的配置文件(如my.cnf或my.ini)中。
-
日志轮转:
MySQL本身并没有提供自动的日志轮转功能。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比如logrotate(linux)或者一些第三方的MySQL管理工具。
-
Linux (logrotate): logrotate是一个强大的日志管理工具。可以创建一个配置文件(例如/etc/logrotate.d/mysql-slow),内容如下:
/path/to/your/mysql-slow.log { daily rotate 7 missingok notifempty create 644 mysql mysql postrotate mysqladmin -u root -p'your_password' flush-logs endscript }
- daily:每天轮转一次。
- rotate 7:保留7份轮转的日志。
- missingok:如果日志文件丢失,不报错。
- notifempty:如果日志文件为空,不轮转。
- create 644 mysql mysql:创建新日志文件,权限为644,所有者为mysql。
- postrotate:在轮转之后执行的命令,这里使用mysqladmin flush-logs来刷新MySQL的日志。需要替换your_password为实际的MySQL root用户的密码。
配置完成后,logrotate会定期(通常是每天)检查并轮转慢查询日志。
-
-
日志清理:
即使有了日志轮转,也需要定期清理过期的日志文件,避免磁盘空间被耗尽。logrotate已经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此外,也可以编写一个简单的脚本,定期删除早于指定日期的日志文件。例如,可以使用find命令:
find /path/to/your/log/Directory -name "mysql-slow.log.*" -mtime +30 -delete
这条命令会删除/path/to/your/log/directory目录下所有文件名匹配mysql-slow.log.*且修改时间超过30天的文件。
可以将这个脚本添加到cron定时任务中,定期执行。
-
日志分析:
仅仅记录慢查询日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定期分析日志,找出性能瓶颈。可以使用mysqldumpslow工具来分析慢查询日志:
mysqldumpslow -s t -t 10 /path/to/your/mysql-slow.log
- -s t:按照查询时间排序。
- -t 10:显示前10条慢查询。
也可以使用一些图形化的慢查询分析工具,如pt-query-digest,它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分析报告。
如何正确设置MySQL慢查询日志的long_query_time?
long_query_time的设置是一个权衡的过程。设置得太小,会导致日志文件过于庞大,增加分析的难度;设置得太大,可能会错过一些需要优化的查询。
- 基线测试: 在生产环境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基线测试,记录下平均查询时间和最大查询时间。
- 观察应用: 观察应用的响应时间,如果用户经常抱怨响应慢,可以适当降低long_query_time。
- 逐步调整: 不要一次性将long_query_time设置得太小,可以逐步降低,观察日志文件的增长情况和分析结果。
- 考虑业务特性: 不同的业务对响应时间的要求不同。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应该设置更小的long_query_time。
一般来说,可以先从1秒开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如何避免慢查询日志影响MySQL的性能?
慢查询日志本身也会对MySQL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日志量很大时。
- 使用独立磁盘: 将慢查询日志文件存储在独立的磁盘上,避免与数据文件竞争I/O资源。
- 合理设置long_query_time: 避免记录过多的查询。
- 定期分析和优化: 及时发现并优化慢查询,减少日志的产生。
- 使用异步日志: MySQL 5.6之后引入了异步日志功能,可以减少日志写入对查询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log_output参数为FILE,table,将日志同时写入文件和表中。然后使用pt-query-digest等工具分析表中的数据。
- 限制日志文件大小: 虽然logrotate可以轮转日志,但如果日志文件增长过快,仍然可能导致磁盘空间不足。可以使用max_slowlog_size参数限制慢查询日志文件的大小(MySQL 8.0)。
如何使用mysqldumpslow分析慢查询日志?
mysqldumpslow是MySQL自带的一个慢查询日志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最耗时的查询。
-
基本用法:
mysqldumpslow [options] log_file
-
常用选项:
- -s order:指定排序方式。常用的排序方式有:
- t:按照查询时间排序。
- at:按照平均查询时间排序。
- l:按照锁的时间排序。
- al:按照平均锁的时间排序。
- r:按照返回的行数排序。
- ar:按照平均返回的行数排序。
- c:按照查询次数排序。
- -t num:显示前num条慢查询。
- -g pattern:过滤包含指定模式的查询。
- -v:显示详细信息。
- -a:不将数字和字符串抽象化。默认情况下,mysqldumpslow会将数字和字符串替换为N和’S’,以方便统计相似的查询。
- -s order:指定排序方式。常用的排序方式有:
-
示例:
-
按照查询时间排序,显示前10条慢查询:
mysqldumpslow -s t -t 10 /path/to/your/mysql-slow.log
-
按照查询次数排序,显示前10条慢查询,并过滤包含select * FROM的查询:
mysqldumpslow -s c -t 10 -g "SELECT * FROM" /path/to/your/mysql-slow.log
-
显示详细信息:
mysqldumpslow -v /path/to/your/mysql-slow.log
-
-
注意事项:
- mysqldumpslow需要读取整个日志文件,因此对于大型日志文件,分析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 mysqldumpslow的输出结果可能不太直观,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理解。
总的来说,慢查询日志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配置和策略。通过合理的配置、轮转、清理和分析,可以有效地提升MySQL的性能。